跳到主要内容
2025年5月20日选矿知识

伴生型萤石矿高效选矿工艺:针对不同共生类型的技术方案与实践应用

泽鑫技术团队
伴生型萤石矿高效选矿工艺:针对不同共生类型的技术方案与实践应用

萤石作为现代工业的重要非金属矿产,广泛应用于冶金、化工、光学等领域,随着高纯萤石需求的不断增长,如何高效处理品位低、嵌布复杂的伴生型萤石矿已成为矿业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。面对萤石资源日益呈现的"三低"特征(低品位、细粒嵌布、复杂共生),传统单一选矿方法已难以满足高品质精矿生产的需求。本文针对不同类型伴生萤石矿的选矿特性,系统探讨了现代浮选工艺及其优化策略。

萤石矿选矿技术的发展与挑战

萤石矿石的选矿工艺经历了从简单手选、重选到现代浮选技术的演进过程。早期的手选和重选方法仅适用于处理含脉石矿物少、萤石品位高或矿物间密度差异明显的矿石,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共生型萤石矿时存在明显局限性:

- 无法有效分离密度接近的矿物组分,如萤石与方解石

- 对细粒嵌布矿石的选择性分离能力差

- 难以获得高品位(CaF₂>97%)的萤石精矿产品

浮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复杂萤石矿的高效分选提供了技术保障。根据我们的研究与实践,针对不同类型的伴生萤石矿,需要采用差异化的浮选工艺策略,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萤石回收率和精矿品质。

石英型萤石矿的精细化浮选工艺

石英型萤石矿是最常见的萤石矿类型之一,主要以萤石和石英为主要矿物组成。根据矿石的嵌布特征,可分为粗粒嵌布型和细粒嵌布型两种类型,需要采用不同的选矿策略:

1. 粗粒石英型萤石矿浮选工艺

粗粒石英型萤石矿(主要矿物粒度>0.1mm)嵌布相对简单,解离度较高,浮选工艺设计相对直接:

- 工艺流程:典型的工艺流程为"破碎-一段磨矿-一次粗选-多次精选",通常只需2-3次精选即可获得高品位精矿

- 关键参数控制:磨矿细度控制在-0.074mm占65-75%,浮选pH值维持在8.5-9.2范围,有利于萤石与石英的有效分离

- 药剂体系:调整剂主要使用碳酸钠(Na₂CO₃)调节pH值,水玻璃(Na₂SiO₃)作为石英抑制剂,油酸或油酸钠作为主捕收剂

实践表明,该工艺流程简单高效,能源消耗低,可获得CaF₂品位达98%以上的高品质萤石精矿,同时萤石回收率可达85-90%。

2. 细粒石英型萤石矿浮选工艺

细粒石英型萤石矿(主要矿物粒度<0.074mm)解离度低,选矿难度增加,需要采用更为复杂的工艺流程:

- 工艺流程:典型工艺为"一段磨矿-粗选-粗精矿再磨-多次精选",通常需要3-4次精选才能达到产品要求

- 磨矿策略:采用阶段磨矿,一段磨矿细度控制在-0.074mm占60-65%,再磨细度达到-0.045mm占80-85%,以充分解离萤石与脉石矿物

- 药剂优化:适当增加水玻璃用量(500-800g/t),添加少量硫化钠(50-100g/t)以抑制可能存在的阳离子活化现象,油酸类捕收剂用量控制在400-600g/t

针对超细粒嵌布的石英型萤石矿,我们建议采用浮选柱或浮选床等现代浮选设备,这些设备在处理细粒物料时表现出明显优势,可使CaF₂品位提高1-2个百分点。

方解石型萤石矿的差异化浮选技术

方解石型萤石矿是选矿难度较大的萤石矿类型,由于萤石与方解石在物理化学性质上极为相似(均为钙类矿物,表面性质接近),传统浮选方法难以实现有效分离。通过系统研究,我们开发了一套针对性的浮选工艺:

1. 温度调控差异化浮选工艺

方解石与萤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捕收剂的响应存在差异,这一特性可用于两者的选择性分离:

- 混合优先浮选:首先在常温条件下(15-20℃)使用脂肪酸类捕收剂进行混合浮选,将萤石和方解石共同浮出,获得高回收率的混合精矿

- 温度调控分离:将混合精矿在50-60℃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分离浮选,添加特定的钙矿物抑制剂(如磷酸盐、多元羧酸等),利用温度升高对方解石表面活性的影响,实现两者的选择性分离

- 精选优化:对初步分离的萤石精矿进行3-4次精选,每次精选逐步降低温度,最终在12-15℃条件下完成最后一次精选,以获得高品位精矿

2. 复合抑制剂体系

方解石型萤石矿的关键在于抑制剂体系的优化设计:

- 复合抑制剂:采用水玻璃、磷酸盐和有机高分子抑制剂的组合,形成协同抑制效应

- 分散剂应用:添加适量的六偏磷酸钠(300-500g/t)作为分散剂,防止矿物表面的非选择性团聚

- pH值精准控制:在pH值8.5-9.5范围内,方解石和萤石的浮游性差异最为明显,是分离的最佳pH区间

实践证明,通过温度调控和复合抑制剂体系的协同作用,方解石型萤石矿的选矿指标可得到显著提升,精矿CaF₂品位可达95%以上,回收率维持在75-80%的水平。

多金属伴生萤石矿的综合回收工艺

多金属伴生萤石矿通常含有硫化铅锌、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矿物,这类矿石的选矿工艺需要考虑金属矿物和萤石的协同回收:

1. 优先浮选工艺设计

针对多金属伴生萤石矿,采用"先硫化矿、后萤石"的优先浮选序列:

- 工艺流程:"磨矿-硫化矿优先浮选-硫化矿抑制-萤石浮选-萤石精选"

- 硫化矿浮选:采用丁基黄药(100-150g/t)作为主捕收剂,松油醇(30-50g/t)作起泡剂,pH值控制在7.5-8.5,优先回收硫化矿物

- 萤石浮选:硫化矿浮选尾矿中加入少量氰化物(30-50g/t)或硫化钠(50-80g/t)进一步抑制残留硫化矿,然后添加油酸类捕收剂(400-600g/t)浮选萤石

2. 精矿提质技术

多金属伴生萤石矿的精矿通常需要进一步提质处理:

- 精矿清洗:采用稀硫酸(pH=5-6)或弱有机酸溶液清洗精矿,去除表面吸附的药剂和金属离子

- 微细粒处理:使用浮选柱对最终精矿进行清洗浮选,去除残留的微细硫化矿颗粒

- 质量控制:严格控制精矿中硫、磷等有害杂质含量,确保满足高端应用的要求

通过优化多金属伴生萤石矿的浮选工艺,我们可以实现金属矿物和萤石的高效协同回收,萤石精矿CaF₂品位可达94-96%,回收率维持在70-75%的水平,同时获得品位和回收率均较高的金属精矿产品。

微细粒萤石矿的先进处理技术

随着优质萤石资源的逐渐减少,处理微细粒萤石矿(-0.037mm占比>60%)已成为行业关注的重点。针对微细粒萤石矿,传统浮选设备和工艺的局限性日益凸显,需要采用专门的处理技术:

1. 设备优化

微细粒萤石矿的浮选设备选择至关重要:

- 浮选柱:利用其反向清洗作用和较长的矿化气泡上升距离,有效提高微细粒萤石的回收率和选择性

- 浮选床:适用于超细粒(-0.020mm)萤石的回收,利用流化床原理提高气泡-颗粒的碰撞效率

- 机械搅拌式浮选机改进:采用深槽设计和特殊叶轮结构,增强微细粒矿物的悬浮性和矿化几率

2. 工艺创新

微细粒萤石矿的工艺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:

- 选择性团聚浮选:利用特定团聚剂使微细粒萤石选择性团聚,形成易于浮选的大粒度团聚体

- 载体浮选:添加适量粗粒萤石或其他适宜材料作为载体,提高微细粒萤石的浮选动力学性能

- 超声波辅助浮选:利用超声波能量改善微细粒萤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气泡附着效率

实践表明,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,微细粒萤石矿的浮选回收率可提高10-15个百分点,为低品位、细粒嵌布萤石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。

绿色环保型萤石选矿技术展望

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,萤石选矿工艺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行业趋势:

- 生物可降解药剂:开发源自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可降解型浮选药剂,替代传统石油基浮选剂

- 闭路水循环系统:优化选矿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技术,实现选矿废水的近零排放

- 尾矿资源化利用:开发萤石尾矿综合利用技术,将尾矿转化为建材、陶瓷等有用产品

- 能源节约技术:采用高效磨矿、智能控制等技术降低选矿过程的能源消耗

通过绿色选矿技术的不断创新,萤石选矿行业正朝着高效、节能、环保的方向稳步发展。

结论与展望

伴生型萤石矿的高效选矿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根据矿石特性采取针对性的工艺策略。石英型萤石矿以简化流程和精细控制为核心,方解石型萤石矿以温度调控和抑制剂优化为重点,多金属伴生萤石矿则需关注优先序列和综合回收。

随着选矿技术的不断进步,我们有理由相信,通过工艺优化、设备创新和药剂研发的协同发展,伴生型萤石矿的选矿效率和经济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,为满足高端应用对优质萤石精矿的需求提供可靠保障。

分享: